让这位《追风筝的人》抛开你的偏见,认识真正的阿富汗

这是上一次无意在书架上发现的书籍,也不知道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还是因为那一行「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字,让我对这一位拉着风筝的少年感到好奇。我花了几个夜晚才把这一本书读完,途中还因为书中发生了一个让我极度不舒服的情节,让我不想再打开它阅读。当然,最终我还是选择原谅了那位阿富汗少年,才完整了这个故事。


这一本书的诞生

《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历史事件为背景,述说着一个由阿富汗少年和他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故事贯穿阿富汗从君主制的垮台到塔利班的兴衰,让我们从阿富汗的历史中看见这一位少年经历的善与恶、逃避以及救赎的成长经历。

而撰写这一本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本身就是阿富汗人,《追风筝的人》这一本书是他第一部的长篇小说,后来更有《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同系列探讨人性和社会议题的长篇小说。说回第一本书,胡赛尼以他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小时候的美好回忆谱写了主角与仆人作为青梅竹马的童年,后来引用他因为1970年后阿富汗政治的不稳定,随着家人迁移到美国生活的经历。

所以说,我们在书中感受到的人物关系、社会现象以及种族阶级的种种情节,都是他想向世人所传递的真实想法。胡赛尼想让我们看见他眼中的阿富汗,告诉我们那些有血有肉、有汗水有泪水的故事,更记录着他生长在这一片拥有浓厚情怀和美好回忆的地方。

在写述历史小说的过程中,《追风筝的人》不光是借鉴了阿富汗和塔利班的历史,更以「斗风筝」作为隐喻,巧妙地利用风筝作为追寻自我的象征。但其实阿富汗人民真的有斗风筝的传统,就如作者所写述的那样,每个人都喜欢这一场全民运动,他们会带上自己的风景在赛场上较量,而买不起风筝的人会在赛场上追逐那些被切断线掉落的风筝,成为了追风筝的人。

我不会分享太多的暴雷情节,但我从这一本书确实学会了关于阿富汗的这三件事:

01 根深蒂固的阶级文化

主角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可以说是情深似海、但也脆弱无比。哈桑的父亲阿里也是阿米尔家的管家,也是从小就跟随着阿米尔的爸爸一起长大的人。尽管爸爸和阿里一起长大,小时候也是玩伴,但爸爸从不认为阿里是朋友。所以阿米尔和哈桑虽亲如手足,却改变不了哈桑住在小茅房、不能认字、打从出生就需要为阿米尔服务、又心甘情愿生活在阿米尔优越感下的生活。这一种背负着「哈扎拉人就应该如此」的思想,都是打从父辈那一代传输下来对于种族自我的认识。

对哈扎拉人的种族歧视也可以提现在阿塞夫的行为上,他觉得普什图人才是阿富汗引以为傲的民族,所以常常欺负哈桑。如果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看似小打小闹,但是哈桑的父亲阿里也常收到邻里之间的排挤,社会种种的现象都展现出对哈扎拉人的不公,却没有人愿意为他们撑腰。即使是阿米尔富有正义感的爸爸,都是阶级固化下的产物罢了。


02 男权主义下的父子情义

阿米尔的性格与哈桑有着明显的对比:前者软弱犹豫、后者勇敢忠诚。也因为如此,阿米尔的爸爸有时候会偏爱哈桑(至少在阿米尔的眼里是如此),爸爸会对哈桑有着特别的执着、甚至愿意为哈桑花费治疗兔唇。但对于阿米尔,爸爸是一位在外受人尊重和爱戴,在家也对自己有着高期望的父亲。阿米尔期待与他相处的日子,却也害怕爸爸的威严,但至少他愿意教阿米尔如何做个正直的人:

「为什么盗窃是不能被原谅的罪行,因为那是所有罪行的原型。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

阿米尔迁移到美国后,父子之间的关系又发生了巧妙的变化。孩童时期又怕又爱的憧憬褪去了,反而又了多一分温度拉近了彼此(也或许是因为生活在美国的文化影响下)。男权主义的表现在阿米尔的岳父身上更为严重,或许是因为身为将军的尊严,对索拉雅(阿米尔的妻子)有强烈的控制欲,导致阿米尔突破了很多障碍才把索拉雅娶回家。

阿富汗其实在早前的历史上已经抛开了男权主义和男尊女卑的问题,甚至很早就取消性別隔離的相关政策,并且拥有女性从政权和受教权益。无奈塔利班的伊斯兰教义的崛起,从1996年开始让这一个国家成为一个积极的男权社会。

03 阿富汗人眼中的塔利班

塔利班曾经是阿富汗人的英雄。政府垮台后,由军事力量组成的北方联盟占领了阿富汗首都。

「当塔利班打得联军节节衰退、撤离喀布尔(Kabul)时,我真的在那条路上跳起舞来。人们在大道上庆祝,在街道上朝塔利班欢呼、爬上他们的坦克,跟着他们一起摆姿势拍照片。人们厌倦了连年征战,厌倦了火箭、炮火、包装,厌倦了古勒卜丁(当代总理)和他党羽朝一切会动的东西开枪。联军对喀布尔的破坏比俄国佬还厉害。」

「所以当塔利班刚来的时候……」

「他们是英雄。至少带来了和平」

然而,塔利班其实是由普什图人以严厉的伊斯兰教法管制的组织。正当阿富汗人以为从塔利班手里获得救赎,殊不知又掉进了另外一个地狱。

「挨家过户。我们只有吃饭和祷告的时候才停手。」塔利班说。「我们将尸体扔在街道上,如果他的家人试图偷偷将他拉回家,我们就连他们一块干掉。我们将他们仍在街道上好多天,把他们留给狗吃,狗肉应该留给狗」

塔利班对哈扎拉进行不人道的种族清洗,并且允许童婚、禁止女性就业及上学、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等活动。塔利班摧毁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摧毁了许多人的家园、践踏了他们的城市,更迫使许多阿富汗人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

心得:抛开偏见,认识真正的阿富汗。

《追风筝的人》虽然以阿米尔日后的救赎行动作为最精彩的重点情节,然而阿米尔与哈桑的童年故事其实更深得我心。他们之间的情谊表露无遗,一起阅读、一起玩闹、一起打水漂,虽然这些美好的日子一点一滴地被世俗的种族偏见侵袭。然而阿米尔的童年,是富足快乐的,至少是在哈桑发生了“意外”之前。

而阿米尔的爸爸在社会举足轻重的角色,更是阿富汗看种名望和道德行为的最佳体现。阿富汗人民原本的生活,偏见与和睦共存,限制与自由共存,是一个大家依旧喜欢聚会和斗风筝的时代。是政治的动荡让阿富汗人民陷入水生火热之中,欢乐退去了,只剩下战火纷飞的画面。而我们逐渐忘了阿富汗本来的样子,它也曾是一个爱笑的少年。

阅读这一本书,让我们放下对阿富汗的偏见,也算是作者胡赛尼想看见的事情吧。

Booking.com

Posted by 环球日记 Fishagrams

马来西亚旅行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