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大数据愈发精准的时代,我们活像个温水里的青蛙,稍加不注意,便成为了数据里环环相扣的牺牲品。大数据这一词看似只是企业家或者科学家才相关的词汇,其实已经深入融进我们的生活里。而,生活在地球各个角落的我们,才是大数据最终的王牌,也就是——提供者和受益者。
解剖【大数据】这一词,现今全球资料总量的发展迅速已经是天文数字。无论是从美国每日七十亿的交易;谷歌每天需处理的24PB的资料;脸书每小时一千万张新照片和三十亿次的赞,这一些咨询已经由电脑代为处理,经过分析、归类和整合,将叙述另一种资料的价值。而数据也不再只是单面用途如此简易,如何活灵活现地使用收集而来的数据,更加成为了现今企业们争锋相讨的课题之一。
由麦尔荀伯格和和库基耶这两位经济学家著录的这一本《大数据》,正是掀开了巨额资料的面纱,从各种角度切入研究,也以浅而已懂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巨额资料的褒贬各方。这也难怪现今社会如此在意数字的文化,如同一个KOL的数字价值:总流量、粉丝数量、追踪数量等等,都堪比一个公司的用户数量和关注量。而我个人从事自媒体和广告媒体的领域,自然也稍加对资料颇为了解。《大数据》这本书,恰好开启了我从基础班到破开经济学家脑袋的捷径。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巨额资料的重要性?
对我而言,即使你不想要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了这一个资料革命的时代。因此,如果你不想了解如何利用这一些资料牟利,那你也应该了解自己是如何被他方利用,也更应该从中找到防范措施,避免自己成为了被操控思想的群体。是的,没有错。巨额资料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能够展现出问题里某一种答案(比如你在谷歌搜索的所有关键词、或者你在网页中总是点选的按键位置),而只要被专家稍加利用,它就很轻易地成为了左右我们心智的替代品。
我从书中学习到最深的领悟,是惊觉原来资料收集的方式无所不在。撇除了填写问卷或者注册新用户的刻板印象,资料收据原来还可以细化到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小动作。据书中阐述,龙卷风和便利商店里柜台前的能量巧克力居然存在着相关性,每当美国发生龙卷风的时候,该地区的便利商店里的店员就会发现能量巧克力的发售量也呈上势增加。透过资料再度分析和整合,发现原因在于人们对于龙卷风的焦虑感需要甜食安抚心情。而只要把能量巧克力放在结账柜台的附近,更可以把销量额提高。这也难怪我们每次结账的时候,总是会手多地拿起身旁的巧克力了。
但即使收集资料的方式无所不在,也并未每家企业能有洞却力地发现潜在的价值和含义。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亚马逊和谷歌的发展从学习到利用资料的差异。目前,亚马逊虽然成为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书商,但却不敌谷歌利用文字搜索和图书扫描计划,让它逐渐延伸了其他附属产品成为网络龙头老大。
《大数据》这一本书是我第一本有关资料革命的书籍,原本担心书中内容枯燥乏味,但作者利用了许多新鲜有趣的题材诠释内容,反倒让我这个门外汉能明白个中奇妙。而也正如副标题所说的,巨量资料真的改变了我对生活和工作的思考方法。当我以为这一本书都在提倡量化世界的时候,书中的结尾反而出乎意料地探讨人性对于资料用途的课题。
就待我和你们分享一小段:
「我们能够蒐集和处理的,永远只是世界上一小部分的资讯。我们只能尽量模拟真实,就像柏拉图洞穴上的阴影。因为不可能得到真正完美的资讯,预测也就必然可能出错。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预测总是有误,它只是永远无法完善。巨量资料所提供的见解任然有参考价值,只是要记得,巨量资料永远仅是工具,而不是要提供最终的解答。这只是目前够好的最佳选择,未来还有待出现更好的工具,让我们取得更好的答案。这也代表,使用这项工具的时候,我们必须怀有更多的谦卑… …以及许多的人性。」
作者短介 |
麦尔荀伯格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牛津大学网络研究所教授,并担任微软、世界经济论坛等大公司和组织的顾问,是大数据(巨量资料)领域公认的权威,写过八本书以及上百篇专论。
库基耶 Kenneth Cukier
《经济学人》杂志资料编辑,巨量资料思潮评论员、经常于《纽约时报》、《金融时报》、以及《外交事务》刊登发表文章。
Booking.com